- 北大人文讲座(第445讲):印地语虔诚诗歌的现代意义与价值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444讲):《以斯帖记》希伯来文版本与希腊文译本的研究现状与展望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443讲):活出圣人之道:《圣贝尔纳首传》第六卷解析
- 北大人文论坛(第137场):AI时代中国古典学的挑战与展望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442讲):歌唱《礼赞母亲》(Vande Mataram):印地语电影与印度大众文化中的民族主义和身份认同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441讲):古典学的“德法之争”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440讲):神谕、竞技与框架分析理论:《奥林匹克赛会志》新探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439讲):数字化时代的俄语新动态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438讲):宽容:一个现代概念的考古研究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437讲):德国在欧盟角色的演变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436讲):流媒体如何改变电影和电视制作:一种比较方法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435讲):古代晚期的欧洲
- 北大人文论坛(第136场):全球南方视野下的中国巴西研究与葡萄牙语教学
- 北大人文论坛(第135场):东亚视域下的日本古代史研究——“东亚的知识生成与变异”青年学者工作坊(第四期)暨第二届日本古代史研究论坛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434讲):奥兹与第二代本土希伯来语作家
- 北大人文讲座(第433讲):“了2”的语法功能和对外汉语教育
- 北大人文论坛(第134场):世界史语境中的拜占庭:帝国、国家与社会生活
- 北大人文论坛(第133场):从笔墨到像素:四大名著与电子游戏
- 北大人文论坛(第132场):交叉学科视域中的中国设计史研究——“三大体系”建设与《中国设计通史》写作学术论坛
- 北大人文论坛(第131场):“新时代中蒙经典互译”研讨会 暨 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成立二十周年回顾